以药养医是哪一年提出来的

以药养医是哪一年提出来的

### 以药养医机制的历史起源与改革进程

以药养医是哪一年提出来的

以药养医这一机制,其历史根源可追溯至1950年代的中国医疗体制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由于政府财力有限,医疗资源配置不足,医疗机构为了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,逐渐形成了依靠药品销售利润来支撑医院运营的模式。这一模式,即以医生的劳动来实现药品的高附加值,通过药品的高利润来拉动医院的经济效益,被形象地称为“以药养医”。尽管这一模式在当时对于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,但其固有的弊端也逐渐显现,如药品价格虚高、医疗行为扭曲等。

以药养医机制的弊端与改革呼声

随着时间的推移,以药养医机制的弊端日益凸显。一方面,药品价格的持续上涨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,加剧了看病难、看病贵的问题;另一方面,医院和医生为了追求药品利润,可能会出现过度医疗、开大处方等不良行为,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形象和公信力。因此,改革以药养医机制,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呼声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,中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就逐步探索医疗体制改革。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,改革步伐明显加快。2009年3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颁布了《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破除逐利机制,建立维护公益性的运行机制。这为后续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以药养医改革的具体举措与成效

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,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逐步取消以药养医。2011年,北京率先启动了解决“以药养医”现状的大医院改革,试点进行医院药房“托管”的举措,以此切断医院与药品销售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。这一改革举措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,为后续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随后,国家层面也加大了改革力度。2012年,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公开场合表示,要在“十二五”期间全面取消以药补医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,如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、设立药事服务费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、增加政府投入等。这些措施的实施,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,减轻了患者负担,同时也促进了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。2015年,国家发改委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,进一步推动了药品价格的市场化。与此同时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提出要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,建立起维护公益性、调动积极性、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。这一政策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。

以药养医改革的前景展望

经过多年的努力,我国以药养医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然而,改革之路仍然漫长而艰巨。未来,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,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,加强医疗监管力度,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。同时,还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,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结构,促进医疗行业的均衡发展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医疗行业的公益性目标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、高效的医疗服务。

想要成长,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,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。上面关于以药养医的信息了解不少了,法衡网希望你有所收获。